“人之初”是“性本善”還是“性本惡”
發表時間:2017-07-15 13:21:44
來源:矯正學員的故事
三字經說,人之初,性本善,這是孟子的思想,而同是儒家的荀子卻主張性惡論。那么人之初,到底是性本善還是性本惡呢?
一、初來乍到
這個九歲多一點的男孩是先天腭裂,術后沒有得到語音訓練,到了九歲依然說話不清楚。剛來到學校時這個大男孩很調皮,而且上課不配合,語言矯正和別的課程不一樣,不配合對矯正進度有很大影響。
二、潛移默化
陽光語言矯正學校的老師都是被各種各樣的孩子在千錘百煉中練就出來的,但這個男孩也確實太調皮了,那是夏初,天氣慢慢熱了起來,老師就把外套搭在椅子上,趁下課的時候,男孩居然把老師的外套扔出了窗外,再上課時老師發現外套不見了,然后看到男孩在偷笑,除了無奈,只能忍耐,而且還得想辦法怎么能讓男孩好好聽課,慢慢地,男孩雖然還是一樣調皮,但上課的時候變得認真了些……
三、前塵往事
據家長說,孩子在學校里時因為說話問題被嘲笑還打了別的同學,后來就經常和幾個“壞孩子”玩,可能沾染了一些壞毛病,似乎從那以后變得非常不聽話,動不動還會跟媽媽發火。其實有語言障礙的人或多或少都會因為語言障礙造成心理障礙,特別是遭到嘲笑的時候,很多孩子從此開始自我封閉,害怕和人交流,男孩似乎剛好相反,但本質上還是一樣的,只是環境有所不同,有幾個“壞孩子”肯接納他,所以他下意識地產生感激,也就沾染了不良的習慣。
四、真情流露
有一天教他的老師生病了,一天沒見到老師的男孩開始表現得特別著急,就問另一位老師,另一位老師就告訴他原來的老師被他氣病了,想不到男孩突然哭了起來,邊哭邊說:“我再不惹老師生氣了!”……
當然,一個習慣的改變還是需要時間的,但這件事讓老師們感受到男孩的本心,有時候一個“壞孩子”未必不是一種偽裝、一種自我封閉的方式。
五、完美
當然,調皮的習慣不會真的一下子就改變,但不知不覺中,男孩子完全變了,最重要的變化還是發音上,從一開始不能完全聽懂,到可以說清每一個字,也意味著畢業的時間也快到了。而讓家長最驚訝的是除此之外還有性格上的變化,孩子懂事了,變得聽話,不會再向媽媽發火,而且開始關心身邊的人。就這樣,男孩比預想中提前畢業了。
人之初到底是善還是惡?
如果不是因為自身的缺陷被人嘲笑,男孩也許不會變“壞”,如果沒有在陽光語言矯正學校的這段矯正時光和最終獲得的正常語言,男孩也許會繼續“壞”下去,成為問題少年。
其實是善是惡,在教育理論上的目的都是引導孩子向善的方向發展,性善論可以給孩子看,在于正面引導,性惡論可以給家長看,在于避免。而真實情況應該是成長環境決定善惡,“人之初”沒有善與惡的區別。
善惡是文明社會的產物,在文明之前,只有自然法則,沒有善惡,所以珍惜我們所擁有的文化,擁有的文明,并引導其向好的方向發展,為社會貢獻一份善,貢獻一份愛心,才是最應該做的事。
比如多關注一下語障人群……